自媒体求职招聘QQ群 http://www.prcgoogle.com/zonghe/guonei/2021/0927/6100.html成熟不是为了走向复杂,而是为了抵达天真。
感染性心内膜炎
1、根据感染发生时间可分为早期心内膜炎和晚期心内膜炎,前者感染发生于术后2个月内,多为术中感染所致;后者感染发生于术后2个月以后,多为血源性传播所致,致病菌多为链球菌或葡萄球菌。
2、临床症状及体征:长期不明原因发热、心脏有杂音,反复血培养阳性。
3、如果一个人有瓣膜置换史,出现发热,同时发现瓣周脓肿或赘生物,可诊断为感染性心内膜炎,但是如果未发现赘生物或脓肿,并不能排除该病。
4、机械瓣发生感染性心内膜炎时,常累及人造瓣膜周围的心内膜,出现瓣环溃烂,缝合线脱落,形成瓣周漏、赘生物和瓣周脓肿等,并可侵犯瓣环附近的心肌组织,形成心肌脓肿。
5、生物瓣发生感染常侵袭瓣叶,出现瓣叶破坏、溃破、穿孔和赘生物,瓣周脓肿相对较少见。
6、在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,多数可造成瓣膜周围组织的破坏,形成瓣周漏。
7、人造瓣膜合并感染者预后较差,采用内科治疗较难根治容易复发,故目前一般主张早期手术治疗清除病灶,以降低病死率。
8、感染性心内膜炎的超声特征表现为赘生物和瓣周脓肿。
赘生物:
形态不规则,可呈丝状、球状、条束状或絮状,游离端随血流飘动。
主动脉瓣位人工瓣赘生物相对比较容易观察,在舒张期,可见赘生物脱入左室流出道。而二尖瓣位人工瓣赘生物比较难以观察到,因为赘生物容易附着在瓣环的心房面,而这正好处在人工瓣的声影中。
瓣周脓肿:主动脉后壁与左房壁之间组织疏松,是瓣周脓肿的高发区域,表现为主动脉根本后壁与二尖瓣前叶之间的间距增大,呈囊状改变,内部呈现低回声或无回声区,在脓肿未破之时,脓腔内无血流信号,破溃之后,脓腔与心腔贯通,可见血流进出脓腔,此时容易合并瓣周漏。
在感染初期,局部炎性组织液化不明显,超声难于诊断瓣周脓肿。
当主动脉根部脓肿较大时,可挤压主动脉瓣环或主动脉腔,影响人工瓣的开放与关闭,造成狭窄或关闭不全。
关于理想空化现象
先看图??,左室内来回飘荡的强光点即所谓的空化现象。
其实并没有哪本书把空化现象认作是人工瓣的并发症,但是我觉得值得一说,所以就姑且放到这里了。
言归正传,我第一次认识空化现象是通过“鸢都超声”